2025年4月18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举办“政午同行”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25期活动。本期活动以午餐会形式举行,围绕“新时代的人民城市治理”主题展开学术对话,活动由公共管理系主任董伟玮主持。政治学系马雪松老师、丁建彪老师,公共管理系李慧杰老师、魏素豪老师、常成老师、施响老师、吕宣如老师,护理学院姜健老师,以及行政学院季洪涛老师、孙久舒老师、王斯靓老师及博硕研究生参与研讨交流。
本期学术沙龙活动由施响、吕宣如、常成三位青年老师做专题汇报。施响老师以“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城市内部空间均衡”为题,通过定量分析阐释数字经济形态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深度影响。吕宣如老师以“适老化改造及其对老年人福祉的影响”为题,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6427份样本数据,验证适老化改造对老年人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作用。常成老师以“新市民儿童急难愁盼问题的识别及其纾解”为题,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构建“急难愁盼”的四象限分析模型,分析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在互动研讨环节,丁建彪老师从变量关系界定、本土化改造、学科交叉理论等方面对三位老师提出建议。李慧杰老师提出理论根基与变量细化的结合对破解研究盲点具有关键作用,建议三位老师关注高奢消费变量类型、社交模式中介效应和志愿组织理论等研究视角。魏素豪老师强调理论阐释与框架设计协同的重要性,建议三位老师通过强化核心变量界定与机制验证,强化研究学理性与政策适配性。姜健老师指出跨学科研究中全面进行变量论证的重要性,从医学视角对适老化改造研究提出完善建议。董伟玮老师指出,作为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基础学科,公共管理需立足政治学传统,在组织层面重视国家治理中的行动与秩序关系,在城市治理科学研究中聚焦空间优化与“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协同共进。
在总结环节,马雪松老师回顾了“政午同行”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的发展历程,指出其营造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交流、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初衷。针对学者的研究焦虑问题,他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提出合理而健康的“焦虑”是学术突破的催化剂,有助于激发知识探索、推动创新思维并增强抗压能力,鼓励青年学者在研究领域靶向发力,化焦虑为动力;通过积极探索当代中国治理场景下传统文科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有效路径,推进应急管理学科交叉平台质量提升等举措,为青年教师提供资源支持与成果转化渠道,助力“青椒”更早更快更好地把握学术方向、实现学术突围、融入学术主流、打造学术特色。
“政午同行”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创立于2021年,至今已开展25期活动。“政午同行”以提升师生学术素养为宗旨,推动青年教师和博硕研究生融入学科共同体,发挥学术成长孵化器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