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首届新型现代国家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吉林大学东荣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的老师共同参加了学术工作坊。
开幕式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致辞,他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学术交流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他随后发表了题为《文明秩序: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学分析性概念》的报告,主张将文明观念引入秩序分析中,提出文明秩序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可以消解人类群体规模化带来的秩序悖论问题。

第一场主题讨论聚焦于“新型现代国家的学理阐释与研究方法”,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梳理了学界关于概念创新的主要方法,指出现代国家概念研究要注重运用官方话语和法律文本。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探讨了新型现代国家新在何处,强调新型现代国家之新主要不在于时间先后或制度差异,而在于制度的解放指向与功能创新。北京大学张静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中西现代国家形成道路的路径差异与目标选择,展望了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可能面临的新目标与新挑战。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回顾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体制在集权与分权间的复杂选择,指出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对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吉林大学龚蔚红教授聚焦现代国家这一概念,从学理层面探讨了现代国家的深层结构与根本特征。





第二场讨论主题为“新型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脉络与历史逻辑”,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授从类型学视角阐释了新型现代国家的中国内涵,指出新型现代国家理论反映了现代国家理论的新发展,是在中国发现的政治普遍性。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运用“核心能动者”这一概念,探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能动者在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汪仕凯教授基于“现代大一统国家”这一国家形态的阐释论证了中国新型现代国家的形态特征,指出政治中央集权在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中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与变革性的双重特征。吉林大学彭斌教授分析了新型现代国家对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总结了中国新型国家建构的创新性特征和历史经验。吉林大学殷冬水教授关注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人民主体性塑造问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全方位革命何以塑造了人民主体性,讨论了人民主体性塑造对中国新型现代国家建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场讨论主题为“新型现代国家的治理过程与治理特色”,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当代中国政府理论与客观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建构基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政府理论。中山大学肖滨教授基于对浙江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有限政府与有为(有效)政府的塑造是浙江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向民教授基于中国国家治理实践,提出“治理型国家”这一概念来对当代中国国家类型做出学理阐释。吉林大学赫泉玲副教授围绕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特征,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的权力协同治理范式的优势及实践逻辑。




第四场主题讨论聚焦于“新型现代国家的变革与发展”,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主持。吉林大学林奇富教授基于比较的视野分析了政治代表的制度面向与制度维度的关系,指出代表制度有效回应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四大难题。吉林大学薛洁教授分析了月令形制的发展及其治理逻辑,认为月令形制进入诏令系统通过时序管理强化了秦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统一王朝“以时序政”的国家治理理念。吉林大学孙德超教授分析了基层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形成机理与演化逻辑,探讨了以强化底层支撑、规范中层目标和建构顶层目标为核心的治理路径。吉林大学王立峰教授聚焦“党政合署办公”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机构组织形态,分析了党政合署办公的历史演进、属性定位及其运作机理。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逊达教授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前沿性与实践价值,指出此次学术工作坊的学术研讨对进一步深化新型现代国家研究廓清了方向、锚定了重点、提供了分析工具。随后,他总结了此次学术工作坊研讨取得的共识和有待深化研究的议题。最后,他呼吁学界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