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举办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二十期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 2014-09-30点击:

   9月27日上午9点,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吉林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二十期学术活动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了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于海洋副教授做学术演讲,演讲的主题为“网络文学与中国民族主义记忆的建构”。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姚璐老师应邀担任本次活动的评论人。本期工作坊由行政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殷冬水主持。来自行政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等学院的二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殷冬水在介绍于海洋副教授中指出,于海洋副教授此次参加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具有两个标志性意义,一是标志着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在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人力资源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二是标志着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开始有了多学科支撑。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可以整合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资源,需要全院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外交政策的变迁、全球化时代中国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中国国家治理等议题,都可纳入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

  首先,于海洋副教授介绍了网络文学中的历史观。于海洋老师个人主要关注的网络文学类型是历史架空类的网络小说,这种小说通过探讨历史条件下的进步可能性,常常能给人带来历史的现代化反思。他介绍到,网络历史文学一般涉及两大命题——失去的一百年(1840年以后的历史)与失去的汉文明。面对着外族入侵、封建主义、土地经济的内外局面,这些网络历史小说一般给出了两种药方:一,通过对外殖民获取资金从而对土地经济进行赎买走上近代化道路;二,内生的改革。而尝试给出第二种药方的历史小说常常是精品甚至是极品,要写出某一历史时空下的改革方案,非对这个时间段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有深厚研究积淀者不能为之。于海洋副教授指出,许多历史架空小说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崇尚“实力政治”,强调“适者生存”,宣扬对外殖民建设中华帝国。

  其次,于海洋副教授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路径两个方面介绍了网络历史小说的传播路径与帝国史观的建构效应。从静态结构上看,写手不仅关注原创网站中书评区的相关评论与付费用户的收藏、点赞情况,还关注一些大型贴吧与相关盗版网站的非付费阅读者的意见,因为这些阅读者不仅是潜在的付费用户,这些大型贴吧的评论、投票情况也影响着着这部作品的修改“完善”情况。写手会对用户的书评进行回应,会根据用户意见对写作框架进行修改,在这种说服与妥协过程中,写手与读者构建起基于情节,基于历史发展共识的民族主义想象。从动态路径上看,一本互动式小说通常会经历创作、反馈、互动、共识达成的过程,最终形成基于历史条件的对历史发展的合理想象。于老师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强调到,网络历史小说给我们提供的参与式、互动式的阅读方式往往比阅读内容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最后,于海洋副教授探讨了网络历史文学的影响力。一些优秀的网络历史小说比严肃的历史小说有着更大的销量和社会影响力。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过程包含了读者对作品点赞、投票等票决方式所体现的受众欢迎度,其传播过程更加便捷。通过对历史的完美想象,对相关史料史实的求证,以及民主的辩论共识达到民族主义意识的统合。这种网络文学作品的讨论交流常常发展出一个又一个的网络公共空间,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对相关时事热点进行讨论交流,让我们看到网络政治议政的前景。

  学术演讲结束后,姚璐老师做了评论,认为于海洋副教授的演讲是将学术研究与兴趣爱好有机结合的典范,给在座师生树立了榜样。此外,姚璐老师就网络小说的受众这样一个群体能否与民族主义记忆建构相连,自上而下的民族主义建构与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义情绪聚集的联系与区别,民族主义情绪的管控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民族主义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与于海洋副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评论结束之后,于海洋副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电影、小说等文本的内容与传播形式的重要性、学术研究与政策输出的关系、成本付出与偏好表达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做了进一步讨论。

  

(行政学院:张潇翔)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9月30日

Copyright©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邮编:130012)

办公地点: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东荣大厦A座5层、12层

访问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