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上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讲座(总1264场)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王惠岩学术讲座(第18期)在东荣大厦B102报告厅举办。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从民族国家到国家民族: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演讲。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刘畅主持讲座,学院师生6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戴长征教授以“国家构建”为切入点,认为国家既是一个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国家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他回顾了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与查尔斯·蒂利等政治学家的理论观点,分析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并结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深入探讨了第二批“民族国家”出现在美洲地区的原因。
随后,戴长征教授结合诸多生动的现实案例,指出西方“民族国家”内部存在民族边界、主权边界和国家边界的不一致,对国际秩序稳定与国家内部治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立足于此,他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更不能视作现代国家的唯一范式;唯有打破这一概念迷思,才能实现现代国家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最后,戴长征教授提出要“以国家民族超越民族国家”,在实践上构建现代制度体系,在同一政治实体内化解族群差异、实现融合。围绕“国家民族”构建,戴长征教授提出了几点见解:其一,国家民族的中介是“新型全球治理”,要创造国家民族的外部条件;其二,“区域化”可能为国家民族开辟进路,要推崇其包容、互构和融合的一面;其三,国家民族的内部治理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与技术条件,要重视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其四,我国需要构建基于国家的民族共同体,让民族的形式和内容与国家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交叉学科、研究选题、国家认同等话题开展了深入的现场交流。戴长征教授强调,政治学基础理论对其他分支领域具有支撑性作用,鼓励同学们沉下心阅读基础文献、回到学理;写作要下苦功,把日常思考沉淀为严谨文字;要认识到理论创新是一个接力奋斗的长时段问题,扎实的研究是完成理论创新与阐释的重要基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写作、多探索,在因果推理与经验解释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期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文/游坤鑫 图/王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