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会议总结】“理论与战略: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思考”学术研讨会观点集锦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1日 12:25 点击次数: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一带’建设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一带’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一带’建设中的国际合作”三个议题,与会学者围绕这些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议题一“‘一带’的建设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由谭秀英教授主持,刘贞晔教授评论,共有六位专家发言。

贾烈英教授认为地缘政治中的单位指的是政治空间单位,其性质一直在变化。当前国际交往中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和全球性问题的发展逐渐淡化领土空间,这要求我们思考地缘政治经济问题时超越原有思路。然而,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国家利益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考量,用地缘政治思路解决问题不仅没有过时,“一带一路”在一定意义上还可能意味着地缘关系研究时代的来临,不再限于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模式,而是各种地缘关系综合模式的研究。

黄凤志教授从历史时代、追求目标、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而是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超越。他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依托亚洲造福世界,其逻辑归宿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和西方地缘政治学追求的霸权政治有很大不同,是中国和平发展实践对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和传统地缘政治观念的超越。

葛汉文教授认为,在当前中小国家明显暴露出构建遏制、围堵中国包围圈的地缘政治企图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用权势、武力谋取地缘政治、经济空间的改变,而是一种对经典地缘政治的超越。在中国经济力量“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也需要“走出去”,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然而也要注意,中国作为新的力量进入到由帝国主义势力、殖民主义势力所垄断的地缘空间必然会引发地缘政治效应,实际上,中国经济利益的拓展和延伸已经对很多地区带来了政治上的影响。

戴长征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他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无法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出发,认为当前正在构建中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在理论、内涵、实践、制度等几方面具有创新性。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不以意识形态划分参与国家,没有制度和机制限制,高度包容、高度参与、高度开放,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而不以权力和利益为导向,以及追求互利共赢的机制创新等特点,与新型国际关系理论高度契合。同时,他也强调了“一带”地区的风险性特点,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加强研究、规避风险、做好民间外交。

于海洋教授探讨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价值及对“一带一路”的合理忧虑。他提出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从体系层面和政策层面研究国家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克服地理磨损,成功投送国家能力的问题。现实的地缘政治理论发展出现了由体系转向政策、由权力转向危机、由政治转向社会的特点。此外,“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必须考量地缘政治危机的因素,沿线国家的忧虑也许并非出于对中国动机的忧虑,而可能是担忧“一带一路”进一步打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合作通道之后,危机四处传播,国家自主能力下降,地理磨损无法有效管控危机。

巴殿君教授把中国的全球治理角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认为全球治理现在面临新旧冲突不断、全球竞争加剧、国际制度受到侵蚀等问题,以往的国际干预手段基本失灵,全球治理的脆弱性、地区共同体的分裂性、国家认同的危机性同时出现,恐怖主义与宗教扩散伴随着网络化、全球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应当考虑中国的角色定位、责任担当、国内外制度融合以及中国能力投送的问题,保持战略冷静,避免战略透支。

刘贞晔教授认同各位学者的观点,并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在概念创新方面的思考。他认为考察“地缘”的词源意义可以发现,“地缘”一词在中文中包含着陆权思维,而这种思维容易让研究者忽略海缘、空缘的战略地位。但事实上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霸权地位的奠定、转换都是围绕着海缘展开的,陆缘已退居到第二位。因此,对于概念的深入分析应该作为地缘政治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议题二“‘一带’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由刘清才教授主持,朴英爱教授评论,共有六位专家发言。

谭秀英教授利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态势。长期来看,沿线国家安全指数较高,而安全指数越高代表越不安全。总体上,南亚、西亚到西北非是世界上冲突最多的区域,且从2017年开始这些威胁呈现出向周围扩散的趋势。中东地区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中东国家间关系却日趋紧张。欧洲地区因为大量难民涌入造成社会不安定,极右势力壮大,民粹主义的兴起等,都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分裂。南亚地区中印对峙、印巴交火、巴基斯坦恐怖主义导致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恐怖活动由南向北扩散,在东南亚出现内外合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向发展的新特点。此外,东北亚地区倒朴事件、萨德入韩及朝鲜第六次核试验引起了半岛危机。

宋德星教授从外交政治使命、外交决策机制优化以及外交理论与外交话语三个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对当前中国外交的政策牵引作用。他认为,“一带一路”统筹了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拓展了中国外交的边界,提升了中国外交的进取性。同时,“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外交的决策群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决策多元的情况,应当注意进行有效的外交战略统筹,协调不同决策主体。最后,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离不开理论框架和话语逻辑方面的创新,而现在存在着观念逻辑、政策逻辑、理论逻辑的内在紧张。

武心波教授从历史、逻辑、认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认知。到目前为止,日本对于“一带一路”的认识经历了否定、观望和参与三个阶段。这是因为日本作为东西方双重认同模式的国家,在既有西方现实主义权力转移逻辑的这种主导性范式基础上,也含有对东方包容性崛起方式的认可。面对日本的这种转变,中国应当表示欢迎,主动塑造,促使日本自觉的与中国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做两手准备,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以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

王生教授强调了朝鲜半岛作为“一带一路”东部延长线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主张突出朝鲜半岛的经济地位,建设完善中国与朝鲜的交通线,推动中间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同时,随着朝韩关系的缓和,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把战略指向转移到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可能成为解决朝核问题的另外一个思路。

郭锐教授认为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受到中美之间不同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而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统一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东北亚方向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东北亚地区的地理特性,调整朝鲜半岛政策,更加均衡地实现南北平衡;消除泛安全化的理想,构建一种开放性的、由中国进行适度主导的东北亚新型国际关系;运用和强化“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实现由中蒙俄经济走廊到中蒙俄朝韩经济带到图们江经济圈,再到东北亚经济体的发展路径。

许宁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地缘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安全政策以及主流思想中的进退为出发点,分析了这种进退的标准以及70年代以后对其的重新界定,揭示了冷战背景下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理论的分离与融合,认为美国在冷战期间对所面临的严重威慑危机的解决方向都是朝着地缘政治回归的趋势发展。

朴英爱对各位学者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在安全研究和“一带一路”研究中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在东北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强调既要重视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也要着力解决与区域内国家的关系。提出理顺中美日之间的关系以及从经济角度寻求朝鲜问题的解决路径可能是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议题三“‘一带’建设中的国际合作”,由武心波教授主持,姚璐副教授评论,共有五位专家发言。

刘清才教授认为,作为“一带”建设核心区的中亚地区既是世界主要大国竞争和角逐的角斗场,同时又面临三股势力、领土争端、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问题等安全威胁与挑战。在中亚地区推进“一带”建设要协调好中国与世界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关系,积极防范各种政治、安全、经济风险。通过加强与中亚各国多边协调与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陈志瑞教授认为在地缘政治对地理空间的把握上,古典地缘政治理论与当代地理空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在当代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力量的非对称,无形地缘空间的兴起以及全球公域的发展等现象;而当代地缘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安全,包括总体安全和安全态势感知。“一带一路”的推进应该落实到地区合作的框架里,以安全为依托,以经济为抓手,通过嵌入地区合作、主导政治合作的方向,稳步推动发展。

张慧智教授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东北亚地区各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反响,以及东北亚地区的现状探讨了“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对接的机遇与挑战。

郑先武教授在地缘政治回归的新情况下,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跨地区概念进行研究,从大区域观出发,关注到跨地区、区域间再到跨境区域的三种区域合作。他强调要重视次国家行为体介入到跨境区域合作后带来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过程,以及区域经济安全合作涉及到的积极和消极外部性影响。对区域安全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跨政府治理的框架、综合安全的方法、切实的经济外交和防务外交等手段予以解决。

王皓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缺口主要由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缓慢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资金的潜在来源主要是多种多样的金融机构、专项投资基金等;融资瓶颈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难,资金缺口大且沿线国家资金动员能力较弱,安全态势严峻带来较大的国家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开放度不高;在未来的金融合作方向上从体系、环境、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予以着手。

姚璐认为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一带”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她强调对“一带一路”进行完整的战略设计,如何实现从经济影响力到政治影响力的转换是一个关键要素。另一方面,政治空间的变化以及权力观的变迁对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球化高度依存的时代出现地缘政治回归的趋势表明,权力无法实现强有力的管控,当国家的掌控能力出现缺口和真空时,对权力的重塑以及权力向社会的转移都是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会议最后由刘雪莲教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她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对会议的支持和智慧贡献,认为会议收获很大,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理论创新,以及“一带一路”实践的推进方面,专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思想,有启发意义,为将来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拓展了思路。(通讯联络人杨雪)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